史题材的故事,要靠细节去审美化地呈现历史情状和历史氛围。
激战胜利,人民解放军挺进上海,严格执行纪律,不进民舍,几十万战士都在雨中街头枕肱席地而眠。
这一情节,虽曾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已呈现过,但《破晓东方》在审美再现这一情节时却别具匠心地通过两个细节把当时的历史氛围及其历史内蕴直抵浸润观众的心灵:
其一是导演艺术虚构的,一位上海女工清晨从家门出来,见到战士睡卧大街,惊讶至极。
一个长镜头,直跟女工,透过她感动的视点,看到战士们带伤困顿,纪律严明……
这细节动人心扉!
另一细节是在有些历史影子的基础上加工的,民族资本家荣毅仁面对动荡,心情沮丧,准备离沪。
前夜战火轰鸣,次日清晨却鸦雀无声,他骑车出门查看,见大街上都是士兵,以为是尸体,仔细观看,原来是不愿惊扰百姓的人民解放军睡卧在那里。
他感动了,回家拉妻子来看,说:“我们不走了,再难也不走了。相信这个军队,这个政党,一定能把国家搞好。”
这细节,把当时特定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氛围、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和民心所向,以及民族资本家们的独特心态,艺术呈现得逼真、感人!
这,令观众领悟:精彩的细节,的确是历史表达出的人心民情。
以人带事 事中有史 史中觅诗
聚焦于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灵历程
一部大剧力作,以细节展示历史表情确不可缺,但同时也离不开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故事的叙述,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破晓东方》中,描述了解放上海一年间历经的“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历史事件,既有军事战也有政治战、经济战、金融战、自然灾害战。
剧中陈毅与陈云的一段精彩对话,就概括了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刻内涵。
全剧事事相连,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地引领观众穿行沉浸到那一年的历史氛围中去领悟思想营养和审美熏陶。
从攻克上海迟浩田三人智取千敌,到与不法资本家赵丰年之流的“银元战”“粮棉煤战”、与暗藏的敌特“嘉宾”之流的“肃特战”、与自然灾害的“台风战”……
所有这些事件的叙述,都坚持以人带事,事中有史,史里觅诗。桩桩件件,扣人心弦。
每桩事都有背景、有起因、有现状、有发展、有趋势,活跃其间并决定着事件发展趋势走向的是人,而每个人物都有来历和去处。
《破晓东方》自觉处理好了“叙事”与“写人”的关系,坚持聚焦于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灵历程。
譬如第21集,邓小平奉调赴中央开会,陈毅欲请其代向中央汇报上海实情,要设宴相送,又因囊中羞涩,愁无好计。
经济参谋纪南音巧出主意,让参加送行宴会的人员各备一菜。
这一巧招“四两拨千金”,参会人带来的各具特色的家乡菜汇聚在一起,象征着“全国一盘棋”。
陈毅也拿来原本邓小平在他生日相赠的两瓶川酒,使得这送行宴,丰盛、鲜美、简洁、醇厚。
加之宴席上各个人物风趣幽默、含义深沉的交心对话,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远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操守。
选角出奇招
神形兼备为佳 神似更重要
归根结底,电视剧是要塑造人物形象的。
《破晓东方》中,观众所熟识的几位特型演员,饰毛泽东的唐国强、饰周恩来的刘劲、饰朱德的王伍福、饰邓小平的卢奇,表演真挚、娴熟,为广大观众认可,也为全剧增色不少。
但在饰主要人物陈毅的演员选择上,《破晓东方》出人意外地让已为广大观众喜爱的张嘉益担纲。
用高希希导演的话来说,“《破晓东方》有大家熟悉的特型演员,也在神形兼备的基础上对选角进行突破。带给观众一部有新时代表达方式和艺术创新手法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是我们创作的初衷。”
选张嘉益出演陈毅,确是奇招,也是难招。
奇招可能出新,难招却须翻越。
毋庸讳言,张嘉益确是一位用心用情用功的才华横溢的很有表现力的演员,但他在荧屏上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审美接受的心理定势;加上他由于腰疾造成的独特走路方式,都容易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不由主的鉴赏阻碍。
而之前几位在形似上胜于张嘉益的陈毅特型演员,他们塑造的陈毅形象也给观众的鉴赏心理形成了一种定势。
这两种定势相叠加,是张嘉益塑造新的陈毅形象的难关。
有着一定心理预期的观众初看《破晓东方》时,也觉张嘉益离心中的陈毅在外形和走势上有差距。
但一集一集看下去,慢慢地,觉得这个新的陈毅形象越来越在“神”上走进了陈毅的心灵,相信也走进了广大观众的心灵。
这又一次雄辩证明:特型演员以神形兼备为佳,但神似更为重要。
恰如高希希导演所说,“如果在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些取舍,以神为主,形能靠上的,我们尽量靠,主要还是体现人物的精神和灵魂。因此,最重要的是演员的表现力。”
回想当年,唐国强初饰毛泽东时,不是也有对“奶油小生”的担忧吗?一路演来,学习钻研,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不是已成为广大观众都认可的饰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了吗!
总之,《破晓东方》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审美化、艺术化实践,又增添了新的经验,给了我们新的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