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晨间美食节目里蒸腾的茶雾,到黄金档广告中翠绿的奶油顶,抹茶正以多元姿态渗透电视内容生态。这种承载千年东方美学的食材,在镜头语言的演绎下,既成为味觉表达的媒介,也化作文化传播与商业营销的重要符号,构建起独特的电视屏幕景观。
美食类节目是抹茶最常见的 “舞台”。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器” 篇章中,镜头跟随茶农穿越天目山的晨雾,记录抹茶从蒸青、碾磨到点茶的古法工序,翠绿茶粉在茶筅搅动下形成细密泡沫,配合解说词中 “茶与器的千年共鸣”,让观众直观感受抹茶的文化底蕴。而在《拜托了冰箱》等明星美食综艺中,抹茶则展现出年轻化的一面:主厨用它调制慕斯蛋糕、制作抹茶拿铁,甚至搭配咸鲜食材打造创意料理,镜头特写茶粉融入食材的瞬间,绿色纹理与其他食材形成视觉碰撞,既满足味蕾想象,又适配短视频时代的快节奏传播。
广告营销领域,抹茶成为品牌撬动消费的 “流量密码”。春季茶饮旺季,连锁品牌的抹茶新品广告常占据电视黄金时段:某奶茶品牌广告以 “春日第一抹绿” 为主题,用慢镜头呈现抹茶粉坠入鲜奶的分层效果,搭配女主咬下抹茶麻薯的满足表情,将味觉体验转化为视觉诱惑;美妆品牌则另辟蹊径,在抹茶味护手霜广告中,通过微距镜头展示茶粉颗粒的细腻质感,关联产品的天然成分卖点,实现 “味觉联想” 到 “消费冲动” 的转化。数据显示,含抹茶元素的食品广告记忆度较普通广告高出 37%,其独特的色彩与文化属性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利器。
影视剧与综艺节目中,抹茶更是场景营造与角色塑造的 “隐形道具”。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盛明兰点茶时的专注神情,搭配茶盏中泛起的抹茶泡沫,既还原宋代文人雅趣,也暗示角色的沉静性格。抹茶的制作工艺 —— 从碾茶、罗茶到击拂出沫,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专注,这种 “慢工出细活” 的特质,恰似盛明兰步步为营、沉稳内敛的处世哲学。

现代剧《三十而已》中,女主角在抹茶甜品店与闺蜜谈心的场景,让抹茶成为都市女性舒缓压力的文化符号。抹茶富含的 L - 茶氨酸能使人放松却保持清醒,这种 “温和治愈” 的特性,暗合了当代女性在高压生活中寻求平衡的心理需求。抹茶的微苦与回甘,恰似人生况味,赋予场景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而在亲子综艺《爸爸去哪儿》中,嘉宾与孩子共同制作抹茶饼干的环节,则赋予抹茶亲子互动的温暖属性,使其突破 “小众食材” 的标签,走进大众视野。抹茶天然的绿色不仅能激发孩子的视觉兴趣,其健康属性(富含抗氧化剂 EGCG)也契合现代家庭对食品营养的追求。这种将传统文化融入亲子时光的方式,让抹茶从 “仪式感” 走向 “生活感”,完成了从历史符号到全民记忆的蜕变。
从文化传承到商业营销,从场景铺垫到情感表达,抹茶在电视屏幕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它既是东方美学的视觉载体,也是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味觉桥梁,更在多元内容中完成了从 “食材” 到 “文化符号” 的升级。随着电视内容的创新发展,这份翠绿的味觉记忆,还将在更多镜头里书写新的故事。


















